您的位置::合一农业网 >> 柔枝碱茅

电话里的山村人家深裂龙胆

时间:2022年07月13日

电话里的山村人家

“楼上楼下,电灯电话”曾是多少京郊人憧憬的幸福生活,也曾是他们可望而不可及的生活。老一辈人说起过去京郊的通讯,话语中无不透着无奈:从解放初期到上世纪60年代初,京郊农村电话通讯几乎为零。后来渐渐有了电话,… “楼上楼下,电灯电话”曾是多少京郊人憧憬的幸福生活,也曾是他们可望而不可及的生活。老一辈人说起过去京郊的通讯,话语中无不透着无奈:从解放初期到上世纪60年代初,京郊农村电话通讯几乎为零。后来渐渐有了电话,但一个村里只有一部老式摇把子电话。即使这样,偏僻的山沟里还能通电话,这对当时的人们来说简直是神仙过的日子。  光阴荏苒,如今,京郊一家一部电话,一家多人有手机的现象早已不是新鲜事。经过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发展,通讯方式的大变革彻底改变了百姓的生活方式,随着电话、手机和电脑网络的普及,京郊百姓不仅实现了“楼上楼下,电灯电话”的梦想,而且也同城里人一样,幸福地享受着信息化的现代生活。  初秋时节的怀柔区渤海镇北沟村,树木繁茂,果实挂满枝头。走进村子,不时看到村民们正在用手机向外界报告着丰收的喜讯。临了,你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“有事再打我手机。”而有谁能够想象得到,直到上世纪60年代初,北沟村才有了一部让人稀罕的“摇把子”电话,而这之前,小山村与外界通话却基本靠“喊”。  在这个小山村里发生的一个个与村民生产、生活相关的故事,无不见证着京郊农村60年通讯业发生的巨变。  曹文亮今年75岁,曾在北沟村当过大队书记和村主任。说起北沟村过去的通讯,老人仍记忆犹新。  村民们祖祖辈辈盼望着有个“顺风耳”,让他们能随时和外面说上话。终于,他们盼来了一部新奇的“摇把子”电话。然而,“摇把子”既带给他们希望,也带给他们很多心酸。  在1962年以前,北沟村没有电话,村民们遇事都是靠相互之间捎口信。20几岁的杨淑兰住在村子的最北头,离主村有两里地远。虽说她年纪轻轻的,可胃疼的毛病却有年头了。1957年初春的一天,杨淑兰的胃疼得实在挺不住了,由于村子里没有电话,没法通知县医院开救护车过来,杨淑兰的家人只好捎口信请来主村里的四个壮劳力,临时绑了副担架,抬着她去县医院。当时村里通往县城只有一条坑坑洼洼的土路,四个大老爷们儿抬着杨淑兰,40多里地整整走了大半天。一路的颠簸,让杨淑兰疼得死去活来。好在去得及时,杨淑兰经过治疗痊愈了。  类似杨淑兰遇到的事儿,北沟人碰到得多了,他们尝尽了没有电话的苦头,默默期盼着有电话的那一天。  1962年秋,北沟村终于装上了电话——一部黑色的摇把子电话。当时村里没有专门的办公地点,所以摇把子电话只好放在了村河西农民曹进岭家。电话装上的第一天,大家伙都跑去瞧新鲜。崭新的黑塑料机身,铁把子外面套着黑色的塑料套,跟过去战斗片里看到的没什么两样。  当时摇把子电话要通过人民公社的分机进行人工转接才行。公社的电话机房设有专人24小时值班,机房的通话设备上有很多个插孔,每一个插孔分别对应着一个有电话的村或单位。电话的打出和打进都要通过公社话务员的插转来接通。当时北沟村还没有广播,有时电话从公社转接进来,如果赶上电话旁有人,接电话的人还得出去找当事人。如果赶上没人接电话,那多急或多重要的事也就因此耽误了。  但不管咋样,自打有了摇把子电话,北沟村人的生活就跟它分不开了。  曹文亮清楚地记得,1969年阴历二月十九那天,夜里11点多钟,睡得正沉的他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,曹文亮打开门一瞧,是住在村南头的大哥家的女儿来找他。原来和大哥一起住的老父亲因为一直有哮喘病引发了心衰,需要马上找大夫来。曹文亮急忙到曹进岭家打电话,幸运的是,电话一次就接通了,辛营公社卫生所的刘  大夫及时赶到。但是一给病人号脉,刘大夫的眉头马上皱了起来:“不行,这病我瞧不了,得马上让县医院派救护车来。”曹文亮又马上往怀柔县医院打电话,这一次电话摇了许久才接通。等病人送到医院时,天都快亮了。经过抢救,老人还是在第二天下午去世了。  多少年以后,回忆起当时的情景,曹文亮感慨万千:“当年,要是早点儿送医院,我父亲也许还能有救。可是后悔有啥用啊,谁让那时候咱山里条件不好呢!要是搁现在,家家有电话,人人有手机,就啥事都不会耽误了!”  那年头,一部摇把子电话既带给北沟人希望,也带给他们很多心酸。由于用得年头太长了,到后来,摇把子电话三天两头坏,机身斑斑驳驳的,早就看不出原来的样子了。一直到1993年,摇把子电话才换成了程控电话。从此,摇把子电话淡出了村民的生活。  为解除妻子思念远方父母之苦,他家在村里第一个装上了电话,谁承想,他家的这部电话却成了全村人的“公用电话”。  “一封家信报平安”。曾几何时,书信是人们相互联系的惟一选择。  1982年王全当兵复员后,带着家住四川西昌的妻子赵枝敏回到了北沟村。由于当时王全家里没电话,赵枝敏只好通过书信与远在千里之外的父母亲联系。每逢接到家里的来信,赵枝敏一有空就拿出来看,常常看着看着就泪流满面。这一切王全都默默地看在眼里。那时他就想,将来有钱了一定要装一部电话,让妻子不再承受思亲之苦。  后来,王全和弟弟开了一个石英砂厂,手里有了一些钱。1993年春,王全决定装一部电话。当时因北沟村没有电话线接头,他就自己买了8盘电话线(每盘100米),从临近的辛营村一直把电话线拉过来。这部电话让王全花了3600多元,他家也由此成了北沟村第一个装程控电话的人家。  新电话装好了,赵枝敏迫不及待地给四川老家打了长途电话,当听到父母那熟悉的声音后,赵枝敏又一次流下了眼泪,不过,这一次是高兴的泪水。  因为是村里第一个装电话的人家,所以,街坊四邻免不了有个急事就到王全家借电话用。  1997年冬季的一天,邻居徐迎春70多岁的婆婆突发冠心病。天刚蒙蒙亮,徐迎春就敲开了王全家的门。她要打电话让在县医院工作的大姑姐赶快找救护车来送婆婆去医院。王全两口子赶紧起床帮忙联系。由于得到了及时的救治,老太太今年已80多岁了,身体仍很健康。  那时,乡亲们一般是把王全家的电话号码告诉自己的亲朋好友,这样王全两口子就担当起了义务传话的任务,自家的电话也成了全村人的“公用电话”。今儿谁得病了,明儿个谁结婚了,要不就是买药、捎东西,总之,甭管大事小事,王全两口子都得帮着传话,不知为此搭了多少闲工夫。  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,在乡企工作的一次经历,让他与手机结缘。从此,手机换了一部又一部,他的收入也一年胜过一年。  人们常说“知识改变命运”。其实,手机等信息传递手段的迅速普及,又何尝不能改变人们的命运呢?今年51岁的王义是北沟村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,曾在三渡河乡铝制品厂搞销售。这些年,他和手机结下了不解之缘。  那是1995年秋季的一天夜里,一个电话打到厂里,原来是河北白沟批发市场急需4000个铝盆。因为是急活儿,每个铝盆可以多加5角钱。可惜当天厂里没人值班,王义又没有手机,白沟那边儿没法和他联系,直到第二天早上上班王义才得知此事。结果这一趟活儿王义少挣了2000元。  这件事给王义触动很大。他想,自己经常出去跑业务,没有手机真是抓瞎。于是,当年王义花3700多元买了部爱立信手机,虽说只有通话功能,但王义已经很知足了。  后来,厂子倒闭了,王义就自己买了一辆金杯小客车跑客运。为了多些回头客,方便与他们的联系,1998年,王义花1700多元换了一部诺基亚手机,可以发短信、储存电话和通讯地址。就是这部手机给王义带来了好运。  2002年8月的一天,王义正在县城的小白羊超市拉散客。这时两名男士走到他面前,说是去北影。到了目的地后,其中的一人问他的手机号码,王义这才知道原来俩人是演员高曙光和歌星黄格选。5天后,高曙光给王义打来电话,告诉他要包车3个月,专门负责接送剧组的演员,吃住全由剧组管。3个月下来,王义挣了1万多元。  2005年,王义又换手机了,这是他的第四部手机。这回是女儿帮他选的,是部三星翻盖儿手机,才800元左右。看着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多,但价钱却越来越便宜,王义心里那叫一个爽。这部手机为王义带来了滚滚财源。  原来,王义在山西大同的一个哥们儿是做布鞋生意的,这些布鞋要定期运到北京的木樨园批发市场销售。他和王义联系上后,让王义每天用车给他拉50箱货,一个月干20天,一次王义就能净赚500元,20天就是一万多元。这桩买卖王义一直干到2007年,赚了少说也有30多万元。  王义说,他现在如果一天忘了带手机,就跟丢了魂儿似的。  其实,何止王义有这样的想法。如今,手机已成为北沟村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,全村140余户中每户至少有一部手机。种植养殖户用手机联系农产品销售,年轻人用手机发短信、玩游戏,手机成了北沟村人从贫瘠到富裕的生活标志。  后记  北沟村的变化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京郊通讯业发展的一个缩影。从50年前捎口信,到40年前投寄信;从30年前拍电报,到20年前装电话;从10年前打手机,到如今上网发邮件……电信产业的发展彻底改变了京郊人的生活。  截止到2009年4月,京郊移动手机用户已达550多万人,今日的京郊人正在以更先进的通讯手段融入到外面的精彩世界。  大事记  1958年  大兴县首先与市内开通3路明线载波电路,此后各区县陆续开通到市内郊区汇接局的载波电路。至1962年各区县与市内均已开通载波电路。  1986年10月  远郊10区县县城电话全部实现自动接续,淘汰了人工交换机(郊区支局及乡镇的人工交换机仍大量存在)。  1988年11月15日  北京市区与远郊县(区)间全部开通双向直拨自动电话,实现部分有权用户(市区12000余户,郊区2300余户)与市郊县(区)间的电话直拨通话。  1990年4月  远郊第一个程控电话局——门头沟电信局开通,局号984。  1994年11月28日  北京10个郊区县全部开通程控电话交换机,全市实现程控电话联网。中国移动开始在郊区建移动通讯机站。  1995年12月19日  门头沟区斋堂乡开通程控电话,至此,北京市边远山区60个贫困乡全部实现乡乡通程控电话。  2000年  中国移动在昌平建成第一座移动电话营业厅。  2003年3月  为弥补郊区部分地区电话线路不足状况,北京无线市话“小灵通”率先在郊区放号。  2005年7月7日  房山区十渡镇王老铺等行政村,利用卫星信号进入北京市固定电话网,开通35部电话,标志着北京成为全国首个完成“村村通电话”工程的省市,城郊所有行政村已告别了无电话的历史。  2006年9月27日  门头沟区清水乡田寺村开通程控电话,北京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村村通程控电话。  2009年4月  京郊移动手机用户达550多万人。

五子衍宗丸治头晕耳鸣吗

中风可以吃大活络丸吗

精子质量差的原因有哪些

万艾可小蓝片

腱鞘炎在什么位置

友情链接